聚焦滞留与归途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归家之路
孙凌霄覃羽姗
记者
部分来源于受访者
图片
李冰蕗王萧然
编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下文简称“疫情”)席卷全球,国内外大学生受此影响或滞留他乡,或顺利归家。
武汉作为这次疫情的重灾区,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滞留在此,共同守望着这座城市。而在英国和美国,中国留学生也体验着失控的疫情和身处异乡的孤独……伴随滞留与归家途中带来的问题,国内外大学生的不同经历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全球抗“疫”的画面。
1
武汉:迟到的10分钟,滞留的76天
在中国疫情中央的武汉,张臣昕体验了一把别样的“自我隔离”。
1月23日上午10时,武汉“封城”,张臣昕和朋友回家的火车票刚好在当天9时55分发车。可张臣昕起晚了,出门后一时半会打不到出租车,只好坐地铁。当她迟到了几分钟,在9点58分到达火车站门口时,周围已经围满了特警,大喇叭里高喊着:“火车站停止出入。”她如何也不会想到,耽搁的10分钟,竟让她在武汉停留了整整76天。
张臣昕是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大三的学生,1月2日放寒假后,她和朋友两个人待在武汉找了份组装手机的兼职。1月中旬,张臣昕已经开始有些害怕:“虽然那时候官方没有说人传人,但是和我一起做兼职的人都已经戴上了口罩,我也去买了十几个口罩。”听说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播后,她就尽量不和大家讲话,与其他人保持5米的安全距离。
“封城”当天,没能顺利回家的张臣昕和朋友暂住哥哥的个人公寓中,她的哥哥在武汉封城前已经回到了荆州老家,这也让张臣昕暗自庆幸。刚住进这个两室一厅没厨房的小公寓时,张臣昕觉得最多14天就能回家了。但是被困的时间越来越久,她开始有点烦躁,睡懒觉、看剧、上网课……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让她感到自己变得非常懒散。
除了精神上逐渐“颓废”,他们物质上的消费也积累得越来越高。由于公寓没有厨房,二人只能点外卖,他们一般一天两顿,每顿就点普通的两份菜和两份米饭,平均一天就要80多元。
从“封城”到武汉解封,光吃饭,两人已经花了近三千元。“好在公寓一楼大厅有专门的无接触投递点可以接收外卖,疫情期间,外卖服务也一直没有断。”张臣昕慢慢开始觉得保命最重要,多花点钱也无所谓。
为数不多的3次出门,张臣昕都是去超市囤货和去药店问有无口罩卖。走在楼道里,能看到各处粘贴有“今日已消毒”的提示,电梯旁还专门放有一次性纸巾。进超市前,除了量体温,还要用消毒液洗手。
张臣昕说,在超市,每个人都戴着口罩,收银员还穿着防护服,排队的时候每个人自觉隔着距离,大家都还挺重视疫情的。不过,在封城之后,张臣昕没能再买到口罩,一直靠之前买的十几个口罩和减少出门次数维持着生活。
直到3月15日张臣昕的家乡荆州解封后,她才拿到父亲给她寄的另一批口罩。此时,中国的疫情已经逐渐好转。3月18日,中国境内新增确诊首次清零。
张臣昕不时从窗外朝下看,可以明显感到路上的车在变多,她愈发觉得回家这个等待已久的时刻就在不远处。“2月和3月,我们一直蹲在的app里,一出现回荆州的票就赶紧抢。”现在,张臣昕终于不再盲目等待,她知道,4月8日武汉就会“复活”。
4月8日的汉口火车站
4月8日11点30分,张臣昕成功坐上了回家的高铁,刚上车,就在QQ给本报记者发了个比耶的手势,打了一串“嘻嘻嘻嘻嘻”。
2
英国:10张回国机票遭取消的滞留
与张臣昕不同,预定了10张机票的留学生苏昕笛至今仍没能回家。
从1月到4月,苏昕笛购买的10张机票先后被取消
英国的复活节假期,苏昕笛早在元旦前就订购了一张复活节飞往天津的机票。1月,由于中国疫情的严重,这张票被航空公司取消。
1月25日,苏昕笛买了第2张到达北京的机票。“即使中国疫情严重,我还是想回国。”可5天后,她又被告知取消。后来,她几乎每隔10天买一张票,始终没能逃脱被退票的结果。在无数次订票与退票的循环中,她“见证”了英国疫情的爆发。
“让我觉得英国疫情爆发的时间点,是2月28日。”那天英国布里斯托出现了第一例境内感染者,从那时候开始确诊患者数量剧增。
更令苏昕笛害怕的是,她的一个室友当时刚好从布里斯托回来,还患有感冒。室友回到合租别墅后,给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打过电话,可是电话那头说症医院,也并未嘱托需要隔离措施。“幸好她后来没有症状,要不然我们5个室友就都‘凉’了。”苏昕笛倒吸了一口凉气。
3月初,当地政府仍然强调此次疫情只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才会感染和死亡。苏昕笛很不理解:“在中国,明明已经有确诊的7岁儿童。”伦敦的某些地区甚至标出“禁止戴口罩”等标语。
“禁止戴口罩”标志牌(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现在,大部分英国人仍然不戴口罩。苏昕笛认为原因有二:一方面,英国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口罩是给不健康的人戴的;另一方面,他们买不起,现在亚马逊上一个N95口罩能卖到34.99英镑,相当于元人民币。
苏昕笛曾经建议身边的英国朋友戴口罩,但朋友却回复:“我哥哥在NHS工作,口罩不管用的。”苏昕笛的英国朋友普遍觉得此次疫情就像普通的流感,甚至依然会到市中心的酒吧喝酒。
3月12日,“群体免疫”政策提出,伦敦熙熙攘攘的地铁一下子就空了。“人们可能觉得政府放弃他们了,反而哪里都不敢去了。这个政策反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苏昕笛推测。
政府发声后,苏昕笛所在的南安普顿大学在3月13日打响了英国高校停学的第一枪。研究生们直接交上论文就可以毕业,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包括苏昕笛在内的本科生们提前放了复活节假期,甚至假期结束后他们也不需要再来学校上课,都改为线上进行,直到5月17日学期结束。
“学校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可以回国了。”苏昕笛总结。
放假后,苏昕笛就再也没有出过门。“群体免疫”政策提出不久,超市的货物被抢购一空,包括卫生纸、鸡蛋等日用品和食物都抢光了。
苏昕笛选择了超市外送:“我们订了很多很多吃的,买了5大箱泡面,斤大米。”即使选择外送,也有两三千人在为其排队,她和室友在3月28日订购的第二批食物大概需要4月8日才可以送达。
“英国已经在疫情期间尽了很大力气了,但是无能为力。英国劳动力非常少,目前许多外送员甚至收银员都是志愿者。”苏昕笛说。
3月25日,超市开始实行了一些疫情防控措施:早晚的时间让给老年人,年轻人不可以到超市和他们抢购;顾客分批进入超市,6个人一批,前一批出来后一批才可以进去;人与人之间排队需要间隔1米。
英国的民众居住地区没有进行封锁管理,苏昕笛觉得可能没有那么大必要:“南安普顿地广人稀,我上学路上可能总共只会遇到两个人。”
机票代购商给出的价格
至今,苏昕笛购买的机票价格已经由1月份一张双程票元,涨价到3月份一张单程票元。4月初被退的最后一张机票彻底打消了苏昕笛回家的希望:“外面再好也没有待在家乡快乐。但我没钱再买机票了,我可能就留在英国了。”
3
美国:体温37.5℃落地,最终顺利回家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的余凯算是顺利回家的“幸运儿”。
美国时间3月14日,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到达人时,余凯以元的“低价”买到回国的机票。3月15日,他从学校所在的芝加哥市出发,经纽约转机,落地香港,顺利回国。
他回国前,美国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人们依然正常逛超市。1月21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公布了美国境内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一月底我在宿舍住,学校没有什么防护措施,没有要求要戴口罩或者居家隔离。我也感觉疫情还没那么严重。”余凯回忆。
余凯预料到美国疫情早晚会爆发:“我看了新闻,感觉美国政府对疫情的态度不好,并不重视。所以我就觉得到时候美国的疫情可能会比其他地方的还要严重很多,我就打算回国。”直到学校拟定计划把所有课程全改成网课时,余凯下定了回国的决心。
3月17日,刚回国的余凯得知美国疫情竟爆发了:“我们学校发出了居家隔离的通知,学校宿舍全部关闭,让所有的学生都回家隔离上网课。”
余凯回国4天后,伊利诺伊州州长发布了一项“待在家里”的禁令:全州万人民,除了购买民生必需品、出外就医等,应待在家中以避免疫情迅速扩散,但允许登山、遛狗、跑步等个人活动。余凯表示:“在我回国前,当地根本却没有任何防控措施,也没有任何行动。那时候他们说自愈就行,抵抗力强就行。”
3月17日早上6时,余凯的飞机落地到香港,空乘人员会给乘客们量一次体温、填健康申报表。
从香港进入深圳,又量了一次体温。量体温时,余凯的体温为37.5度,偏高。他安慰自己:“我没有其他的症状,体温偏高也没什么。”医院后,余凯做了核酸检测、CT、抽血。当天晚上9时,核酸检测结果送到了他手中,结果呈阴性。
3月18日早上,他从隔离点转到留观病房,做了第二次核酸检测。下午2时,他的核酸结果同样是阴性。3月20日下午4时,他乘坐动车从深圳回到南宁。之后,余凯开始了为期14天的隔离生活。
医院的留观病房
据余凯描述,如果归国留学生下飞机后身体感到不舒服,医院,有特殊的门诊来安排会诊、住院观察,没事的话就可以出院。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余凯付任何的费用。
但在隔离期间,没有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在酒店看守。“隔离期间,帮你测量体温的人不是医生。所以如果我们有其他病的话,就得忍着,一直等到隔离结束为止。”余凯说。
在南宁隔离时的饭菜
4月4日,余凯又做了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隔离结束,他可以回家了。
(应受访者要求,余凯为化名)
欢迎向我们投稿:
xidaxinchuanmei
.转载请注明:http://www.sinoeverlife.com/glsff/14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