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官方回应感染新冠后需要去医院吗居家隔

海报新闻记者于明效上海报道

12月8日下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场新闻发布会。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邬惊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医院院长宁光,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袁政安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冬季本来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机构接诊数量可能会有所上升,上海会如何应对,有哪些举措?

闻大翔:一、强化门急诊设置管理。我们要求医疗机构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做实预约诊疗,门诊就医时查看患者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门诊划分核酸阴性、阳性诊疗区域,分别接诊相应的患者。要求发热门诊、急诊应开尽开,不得以收治新冠阳性感染者为由随意关闭发热门诊和急诊。另外,通过扩充接诊诊室,配足医疗力量,进一步提升发热门诊、急诊的接诊能力。

二、进一步夯实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功能,承担居民常见病、慢性病常用药物的配药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做好居民健康管理以及双向转诊服务;医院主要负责区域内常见病患者的救治,识别潜在的危重症患者并开展救治;医院主要负责危急重症患者救治,并指导医院危急重症患者救治。

三、强化医疗资源储备。我们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做好充足的防护物资、药品等储备,二、医院加强重症病床设置,配齐医疗设备和配足医务人员,提升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

四、推出多种便民服务措施。一是积极开展医疗咨询服务。借助“上海医院互联网总平台”、医院平台以及“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各医疗机构咨询电话,安排足够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渠道,为市民提供健康管理咨询和就医指导。二是要求医疗机构结合就诊患者情况,适当延长日常门诊服务时间。做到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必要时开展周日门诊和夜间门诊服务;同时要优化服务流程,开辟配药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长期处方服务,给慢性病稳定期的患者开具2-3个月常用药品。三医院、健康云APP“我要配药”等平台,医院复诊配药服务。这里,也提醒广大市民做好个人防护和自我健康管理,合理安排就医。

感染新冠病毒以后一般会出现什么症状?医院就诊,不同的阶段该怎么治疗和应对?如果孩子感染了,医院吗?

宁光:应该说,绝大多数的新冠患者是没有症状的,大家不必恐慌,新冠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无症状,不需就医,但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咽干、咽痛、咳嗽、乏力、发热等。基本上7-10天左右转阴。如果感染,有条件的居家隔离。

首先做好预防,因此还是要坚持“三件套、五还要”,这不仅是疫情防控,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也告诉大家十个“三字诀”:1、戴口罩;2、勤通风;3、讲卫生;4、重消毒;5、常运动;6、增营养;7、多交流;8、少聚集;9、测体温;10、种疫苗。这是没有感染的市民朋友要坚持的。

如果有感染大家也不必恐慌,有条件的尽量居家隔离,居家期间要做到几个原则:单独住,不共用,常通风,适当动,增营养,测抗原。

医院就诊呢?这是大家很关心的,国家卫健委已经制定了健康风险等级,我们将按分级健康管理和诊治。我也简单介绍一下,根据年龄、有无基础疾病以及是否全程接种疫苗可以将人群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低风险人群,包括无基础疾病的80岁以下的人,和基础疾病稳定同时全程接种疫苗的80岁以下人群;第二类是中风险人群,主要是基础疾病不稳定、全程接种疫苗的65岁以下人群。同时基础疾病稳定、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65-80岁人群,以及没有基础疾病,全程接种疫苗或者是基础疾病稳定,80岁以上人群;第三类是高风险重点人群,主要是基础疾病不稳定、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65岁以下人群。第二类基础疾病不稳定的65-80岁人群,以及全程接种疫苗的80岁以上人群。这就是高风险人群。从道理来讲只有高风险人群中的一小部分是需要就医的。

哪些情况下遇医院去?如果持续出现三天以上的发热并不降温,有气喘、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下降,同时基础病变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重的,这个时候建议应及时就医,并且联系你的社区医生,可能他会给你更大的帮助。并且按照分级诊疗的方式及时转诊。就诊时注意首先尽量自我保护,不与外人接触,可通过交通工具,严重者救护车,最好自驾到医疗机构。

如何就诊?医院,整个上海已经形成了整体的互联网平台,大家可医院。医院互联网门诊,医院这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sinoeverlife.com/glsxg/14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