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毒隔离日记1体会北京隔离的滋味

防病毒隔离日记1:体会北京隔离的滋味

郭谦

人都希望无拘无束的生活,爱自由。可是在全球病毒大流行的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同程度地体会到了被隔离的滋味。各个国家、地区、城市的隔离措施不同,要求不同,也就给不同的人产生了千奇百怪的滋味。在一般的生活里,自由是一种常态,人人都有,很多人都不觉得珍贵。有些人朦朦胧胧、浑浑噩噩地虚度人生,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自由时间。一旦被囚禁起来,就觉得什么都不能做,呆在家里,呆在小屋子里觉得憋气、难受。可是,现在居家隔离,可以保护健康,保护生命。比起自由来,健康与生命才是更重要的。失去了短暂的自由,可以换来的是健康、生命,有了健康和生命才能享受长久的自由;知道了自由真正珍贵的意义,才会珍惜、过好未来的每一寸时光。年1月20日,国家发布了居家隔离令,我在老家南通陪90岁的母亲过春节,陪母亲度过了一个月的居家隔离时间。南通可以在小区活动(散步锻炼),不串门,不聚集。3月初,南通市、整个江苏省相继清零(零病例),超市、市场、饭店也陆续开放。3月30日,高三、初三开学;4月7日,中小学其他年级开学;4月13日,幼儿园开学;饭店也可以堂食……很多场合里人们摘下了口罩,进出小区也可以不戴口罩,南通几乎恢复了生活生产的正常状态。在南通第一隔离初期,我也觉得失去自由,很憋屈、难受;失去正常的生活,尤其春节不能像往常那样串门,与朋友、亲戚失去了交往,很不自在;失去了春节热闹的情景,很寂寥,很不习惯。可是,后来随着病毒疫情在全球的扩散、流传,对比其他国家的情况,我与身边的亲友都感受到我国政府采取果断的封城、限行、居家等措施,很英明、正确、伟大,百姓都理解了,也自觉地牺牲自己的自由……明明知道,我回北京要被隔离。但我还是要回京,因为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北京通州区宋庄大巢艺术区有我的工作室,我的家。虽然,我没有北京户口,但我是居住在这儿十五年以上的居民。在宋庄艺术镇我住了六年,这六年是我丰收的季节:我连续出版了多本文化图书,举办了多种捐赠、书画展等活动。这儿有我文学圈、艺术圈、媒体圈、出版圈及其他行业的大批朋友,到北京我可以安心创作,可以与其他艺术家、作家交流,可以操作很多有意义的活动等等,因此,我必须回京。北京的隔离令不同于其他省市,在其他省市,只要有江苏省健康电子码——苏康码,就可以不隔离;但北京目前刚发布了京津冀三地健康码通行,可以不隔离。对其他省份的健康码还不认可,依然执行着最严格的隔离政策,外省回京的人必须居家隔离14天,任何人不可以例外。我是一个普通公民,当然也要入乡随俗。昨日大巢艺术区物业部给我工作室门口粘贴了《通告》和《居家隔离服务卡》。4月28日是我第二次隔离的首日,我已经品味了北京严禁隔离措施的滋味。我理解这样的措施,北京是全国的中心、首都,只有北京稳定,指挥中心稳定,我们才能战胜长时间的病毒疫情,才能取得控制疫情的真正的胜利。七个月离京,家里布满了灰尘,妻子邢志玖昨日打扫了屋子。画框里摆布的是我的书画作品,是我工作室的装饰,我的心爱之物。昨日我擦了五个画框。今日早晨六点,我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又擦了六个画框,家里还有十几个画框,慢慢擦吧。然后,我在家里晨练了一下,之后又把工作室的门擦了一下。七点半,妻子喊我吃她做的早餐(烤饼、豆浆)。吃完,我想起了记特殊年代特殊时期的日记,拍了几张配图,发上博客,也将静心进行书画创作(在老家陪母亲两个月,陪小孙子一个多月,对书画已经荒疏了),将开启新方式下的生活了。

更多精彩

视频

现场朗诵《骆驼精神颂》,郭谦捐赠:古沙读书节重头戏!

赞!文化学者郭谦捐赠图书、书画给故乡江苏如东县

我去国家图书馆,寻找汾阳堂郭氏宗谱的“根”源

朗读

竹赋:人生如竹可鸣笛曲,人生如竹可入诗画

磨难后的祖国将迎来大利好——更加繁荣

江苏如东沙家庄郭氏溯源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郭氏后裔



转载请注明:http://www.sinoeverlife.com/glszl/10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