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姐心语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隔离不隔爱,
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蔓延,影响了我们所有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爆发以来,“隔离”成为热词,如果家人或者朋友被隔离,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随着疫情的发展,在对密接人员以及疑似病例进行医学隔离的同时,兰州及其他疫情较为严重的城市也开始管制,其它很多省份也迅速采取相关的措施,要求人们减少外出,尽量不要走亲访友,同时多地也要求从外地返回的人员主动在家隔离14天,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但同时我也发现,隔离对有些人来说,影响可能更大。孩子们的学习和日常活动方式被彻底改变,老年人更容易因为疫情而受到孤立,还有许多人突然进入了隔离的状态。
前两天一位女性的热线,让我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她说因为出差来过兰州,回家后接触过孩子,所以家人让她和孩子去集中隔离点隔离,隔离结束回家后,她发现,婆婆、公公和丈夫对她和孩子少了亲密,多了客气和疏远,她感觉很伤心。
而与此同时,在隔离点和隔离小区隔离的人们,他们却感受到了不是家人胜似家人般的关怀。踏进隔离点的每个人都带着病痛及心事,除测体温、遵医嘱、发中药、勿外出等9条注意事项外,干净整齐的房间,齐全的生活用品,都让他们倍感温暖。来自抗疫一线的声音:“隔离病毒不隔绝关心,要把留观的病人当成家人去照顾,当成抗疫战士去爱护。困难都是暂时的,大家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被隔离的群众说:“社区按我们的需求定期把粮油蔬菜送到家门口,他们的暖心服务让我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每天安安心心地自觉居家隔离。”“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每个人的责任。作为居家隔离人员,社区给予我们这么贴心的服务,我能做的就是积极配合社区和政府,坚决打好疫情阻击战。”
朋友们,“隔离”不能“隔爱”。“我们防的是病毒,不是感染病毒的人”,关爱被隔离的人们也是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灾难面前,唯有携手,才能胜利!每一位被感染的人和被隔离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以及那些被感染病毒的群体都是这场空前疫情的受害者,特别是疫情发生前去外地出差、旅游、探亲的人们,他们现在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投,有店不能住,被当作洪水猛兽般看待,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要知道,被要求隔离的人员,他们或者在指定地点集中隔离观察,要么居家隔离观察。他们很多人只是为了工作和生活而不得不在这段时间外出,有些人只是因为和确诊患者恰巧同乘了一架飞机、一列火车、一辆公交车、一列地铁。隔离期间他们无法工作、无法正常生活,但为了更多人的安全,他们做出了牺牲。
被他人拒绝、忽视、孤立等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排斥”。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发现,遭遇社会排斥后,人们的自尊、归属感、控制感和存在意义感都会受到伤害,会体验到与生理疼痛相类似的社会疼痛。人们会感到自己被他人、被社会所抛弃,无法体会到他人的关爱和温暖,会感觉失去对自己、对世界的掌控感,感觉自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伴随着大量负面情绪,包括愤怒、悲伤、羞耻等。同时,遭受排斥也会使得人们陷入抑郁,回避社会交往,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疫情肆虐的特殊情境下,采取隔离措施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应对措施。但我们不应该用歧视的眼光对待被隔离的人们,更不应该对他们有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和手足,是我们的家人。面对灾难,需要的是众志成城。
作为被隔离人们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应该不歧视、不攻击、不排斥被隔离的人们,通过电话、网络给予他们情感的支持,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在隔离中依然能够体会到来自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以及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温暖,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减少对他们的心理伤害,让他们感受到隔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对社会负责,让他们在隔离期间能够安心,同时也能减少一些人对隔离的抵触情绪,更好地做好隔离工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共同面对疫情呢?
01
首先,给孩子安全感。
疫情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困惑。尝试温柔且耐心地帮助孩子理解这件事并找到安全感非常重要。
02
其次,与他人保持联系。
通过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sinoeverlife.com/glszz/1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