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为什么还是被要求反复
#夏方养生指南#
进入3月份,我国多地发生本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山东、吉林多地纷纷报道出新冠肺炎聚集性爆发病例,多数为轻症或无症状,重症患者很少,但随之也出现了许多密接和次密接人群被隔离起来,各地政府纷纷响应,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很多城市、乡、镇开始了居家隔离政策、封城,尽可能的减少人员流动,同时展开全员核酸检测。
之前很人们见了面打招呼会问“吃了吗?”现如今见面打招呼会问“做核酸了吗?”虽然是网络上的一个梗,但也是疫情当下人们的真实生活日常写照。
通过多地紧锣密鼓的核酸检测,的确出现了很多无症状感染者,有些人觉得自己做过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呈现阴性后就不需要再次做,为什么还被要求一次一次反复做核酸检测呢?
自己明明已经是阴性了,还要检测这么多次,是否是浪费医疗资源?可能很多人对这些问题都比较好奇,今天医生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01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为什么还是被要求反复检测?望大家都知晓
疾控中心相关人员表示:
首先明确的是,今年3月份多地出现的新冠疫情病毒株是奥密克戎,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隐匿的典型特点。
国外相关数据显示:奥密克戎的代际天短到2~3天就产生一代,传播率是德尔塔变异株的五倍之强,因为感染后症状不太明显,更容易出现散发或集中性爆发趋势,而核酸检测是快速确定新冠病毒是否感染的标椎。
之所以多地暴发疫情,在当地展开反复多轮区域性核酸检测,是因为做核酸检测时有以下这几个因素,会导致新冠病毒株感染者不能及时被发现。
1、存在窗口期
窗口期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到通过一定检测方法可被检测出的这一段时期。
在窗口期这段时间内,由于感染者体内病毒数量较低,受到检测方法、检测试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检测不到病毒的存在,从而造成漏检,后期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那么很有可能导致疫情集中性爆发。
感染者从感染病毒到开始排毒,在临床医学上叫作“强隐期”,而无症状感染者从感染病毒到开始排毒,在临床医学上叫作“前隐期”,也可以叫实验室检测筛查的窗口期,在窗口期间检测很多次都检查不出阳性,但是到了“前隐期”末就会检查出阳性。
2、如果未能采集到合适部位,那么很有可能造成漏检、错检。
不同的医护采样人员采取的手法不同,如果未能采集到合适部位,那么很有可能造成漏检、错检。
3、可能有少部分感染者存在间隙排毒现象
部分新冠病例感染者,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早期排毒水平不高,体内病毒浓度很低,超出了检测试剂盒的检测限度,因而导致无法检测出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在体内的排毒水平持续增加,在后期采样检测时会呈现阳性。
可能有少部分感染者存在间隙排毒现象,如果在核酸采集时刚好不在排毒期间,很有可能造成简陋,很有可能造成漏检。
就是因为以上多种因素存在,当发生新冠疫情为了能够更精准的检测出病原体传播链,尽早发现感染人群,切断病毒传播链条,才要及时开展多轮区域性检测。
02做核酸检测的注意事项
1、为了避免出现做咽拭子时恶心呕吐等情况,采样前两小时不能进食;为了避免检测结果受到影响,采样前30分钟不要吸烟、喝酒或者嚼口香糖。
2、为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被检测者需要佩戴口罩,排队时间隔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3、检测时携带身份证,主动出示采样登记码,采集完后立刻离开集中采集点,避免在采样点周围吐痰、呕吐。
4、注意正确佩戴口罩,不要将口鼻露出来,更不能在采样中途随意取下,或者将口罩拉到下巴处去,去往核酸检测途中也要佩戴好口罩,尽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5、既往患有血液病、咽喉疾病、服用抗凝药等相关危险因素,需要在采样前告知医务人员。
03扩展延伸——六种人不宜做核酸检测,建议了解
核酸检测不是抽血,而是采集咽拭子标本,通过分析拭子上的细胞,判断是否有新冠病毒的核酸部分,目前并没有哪种情况不能做核酸检测,检测时有以下情况的需暂缓核酸检测:
1、刚刚吃饱饭的人不不适合做核酸检测,这种情况下做咽拭子的话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进而影响采样结果的准确性。
2、采样前30分钟有饮酒、吸烟、嚼口香糖的情况,这类人群不适合做核酸检测,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核酸检测前有口服抗病毒和抗感染药物的人群,可能会影响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暂时不适宜做核酸检测。
4、如果进行鼻拭子采样的话,对鼻咽部有病症的急性期,如出血、水肿等人群可以暂缓做检测。
5、进行检测时,出现恶心、呕吐的人应该暂缓做核酸检测,需要等到检测者缓解身体不适后再进行。
6、被采样者用手或其他物品触及拭子采样罐、棉签的前端不宜做,以免造成污染,影响检测结果,需要立即更换重新检测。
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警惕,除了做核酸之外,尽量在家里,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出门次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inoeverlife.com/glszz/1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