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隔离险到底是真香还是智商税
“隔离1天能领,一杯奶茶钱包一年”。
疫情期间,各大保险公司关于隔离险的宣传不知道您是否听说过?
“隔离险”其实是意外险的一种,投保只要在网上一键下单就能完成、而且保费价格一般只要几十块,一度成为了“网红产品”。那么,隔离险真的如同保险公司宣传的那样,“隔离一天就给”吗?其实并不然,这里面大有文章。
一、“封控区”不等同于“高风险地区”
无独有偶,林女士也于今年3月购买了一款复星联合爱无忧的隔离险,当时保险公司宣传“只要因居住区被划定为中高风险地区而被要求强制隔离的,可以获得赔付。”
从今年3月28日起,林女士所在的小区因为出现阳性病例而开始进行“封闭管理”,两个月内,小区总计上榜“上海发布”13天。5月份,林小姐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保险公司却直接拒绝。
保险公司认为,投保约定只有居住区被划为中高风险的地方方能获赔,而上海疫情从3月28日以后,并未划定过任何中高风险地区,因此,林女士的理赔申请不符合投保约定。
林女士非常不理解,虽然上海当时没有划定中高风险地区,但是却以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三区标准来进行防疫管理的,难道“换了个马甲”保险公司就不认了?
二、隔壁邻居阳性不算“密切接触者”
今年三月起,李先生因为所在楼栋陆续出现阳性病例,一直被封控在家。
他曾在三月初购买了众惠保险的“惠无忧防疫保”,当时保险公司承诺,只要被保险人符合“在同一空间内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发生密切接触事实”,并因此被隔离,即可按每天元,最高获得60天的隔离津贴。
李先生认为,自己的楼被疾控部门认定为“阳楼”,且阳性患者就住在自己隔壁,日常生活中免不了和阳性邻居有接触,并且根据疾控部门的认定,自己的确被按照密切接触者手势进行了隔离,所以理应获得赔付。然而,当他拿着小区居委开具的居家隔离证明,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时,却被保险公司驳回了。
保险公司的理由是,“所谓的同一空间”是指只有与确诊患者同处一室,因此李先生的情况不符合理赔规定,所以拒赔。
李先生十分纳闷,当时上海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说得很清楚,密切接触者并不仅限于同处一室,同一栋楼的隔壁邻居,楼上楼下有确诊病例,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被认定为密切接触者,怎么保险公司就不认了呢?
那么,保险公司对“密切接触者”“中高风险地区”的理解与消费者的理解发生不一致时,到底听谁的呢?
事实上,《保险法》第30条有明确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来解释;与此同时,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也就是说,对于保险合同中的“密切接触者”、“中高风险地区”的定义理解有偏差的,最终解释权不能归属于保险公司,而应当按照对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有利的解释来理解。保险公司单方面拒绝理赔是不合法的。
芝士独角兽评述:3月份上海疫情全面爆发,导致原本因为疫情被隔离的“小概率事件”一下子变成了“大概率事件”,保险公司面临始料不及的赔付压力。但是,保险公司作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在推出此类产品时,就理应做好精算设计,考虑产品风险承受度,而不是在风险来临时,选择漠视保险合同及法律法规,通过拒赔来减少损失。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inoeverlife.com/glscf/13991.html